在教材解读中践行“两套教学大纲”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邓 凌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并不是第一次读,但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随着教育实践的增多,教学经验的逐步丰富,教育理解力也在日渐提升,假期再读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第5条中提到“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我的理解是: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区分,一些是基础知识,另一些则是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延伸出去的拓展知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既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者与创造者,如果一期只局限于一本教科书,那的确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
遵循此建议,在假期进行的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材解读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梳理主线——把教材读薄
(一)通读全书,整体印象
像读故事一样先通读全册教材,像布置孩子们预习那样,生字注音,段落标注,并在有感触的地方批注上自己的理解。留下整体印象做到胸有全书。
(二)结合课标,系统把握
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结合《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等五个板块进行梳理,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系统把握教材。
(三)单元解读,突出专题
小学语文教材按专题编组,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分单元进行解读有助于知识间的联系,板块间的整合。如语文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一单元中,就始终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后的资料袋又能给综合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提供材料。
(四)罗列重点,明确任务
梳理教材中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以表格的形成呈现。如背诵指定的课文,一开学,我就把全册要求背诵的文章片段表印出贴在教室展示墙上,学生开学就明确了背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提前背诵。
二、拓展延伸——把教材读厚
“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又讲到了“阅读”,这里的阅读是有助于学生来进行认知的,不是简单地随便找几本书看看,因此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一)拓展积累
每册教材虽只有几首古诗词要求诵读,但学生的积累却可就这几首进行拓展,如学习《忆江南》,就可把一组《忆江南》整体呈现,鼓励学生诵读。如第一单元是描写自然风光,那么就可紧扣单元专题,补充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如《竹里馆》《鹿柴》《山中》《鸟鸣涧》等,丰富学生积累。
(二)拓展阅读
由一篇课文引发读整本书,如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引发读《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同时引发读同类书的兴趣,再读《小兵张嘎》《鸡毛信》《查路条》等关于抗日儿童团员的故事,从而进更一步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加深对战争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激发对和平的渴盼。
(三) 拓展活动
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学习《将心比心》一课,可引导学生例举身边事例,深入理解“将心比心”。
2.在联想和升华中练习写作等。如学习《中彩那天》可引导学生想象父亲领到汽车后矛盾的心情;想象别人来开车时全家人的心情;想象同事会给父亲说些什么;想象得知这个事情真相的旁人会怎样议论这件事……引导学生进行片断描写,不但能达到练笔的目的,还能捕捉学生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地价值观。
3.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如在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前开展“我们去春游”的口语交际, 结合实际进行活动策划,当把策划付诸现实时,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自然激发。
把教材读薄,把教材读厚,努力让“学生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会越敏锐。”为他们在更丰富的知识海洋中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把握好两套教学大纲,一定会让学生思维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