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以生命为本”为核心,以“发现、唤醒、培育生命”为己任,以“生命的成熟,生命的自由”为教育追求,以“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会学习,领悟生命真谛;会创造,彰显生命价值”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

山水相映桂林美——《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发布于2018-3-22
来源翡翠实验学校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3173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韩愈也曾称赞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开国元勋陈毅也说:“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之美,因其水,因其山,更因其山水相映。让我们跟随刘老师一起去领略桂林的水之美。

    教学片断1 :品漓江水静、清、绿及山水相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承接上文“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是怎样的?快速走进课文,用“——”勾画出相关语句。
    【评:由“这样的”入手,既承接上一教学环节,也为理解漓江水的特征做铺垫。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寻找“这样的水”的语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既让孩子对文本再次熟悉,也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学生自读课文,快速勾画,读完后自主朗诵课文。)
师:听到了朗朗读书声,我知道同学们都完成了。捧书,我们一起读读,看看咱们是否有默契。
生:(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通过朗读,老师感受到了我们的默契。那漓江的水有什么特征?
生:(齐答)漓江水的特征是 静、清、绿。
师:锁定“静”的句子,读。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静”得怎样?
生:(齐答)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水真的没动吗?
生:(齐答)不是。
师:那为何如此描述?
生: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这样描述的作用是?
生:突出漓江水的静。
师:再次走进课文,你还能从哪儿读出水之“静”?
生:我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也读出水很静。
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是描写什么状态的水?
生:动态的水。
师:既然是动态的水,那为何又是静呢?
生: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师: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是?
生: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衬托出漓江水的静。
    【评:追问,让学生思维紧跟教师教学步伐,既杜绝了学生思维停滞,又巩固了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及各自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为语言运用持续服务。】
师:锁定“清”的句子,读。
师:清得可以怎样?
生:清得可以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除了可以看见沙石,还能看见什么?
生:我能看见青山的倒映。
师:突出特征再读这句话。
生:我能看见白云、蓝天的倒映。(突出特征读句子)
生:我还能看见江底的水草,水中嬉戏的鱼儿。(突出特征读句子)
师:想一想,这能看清“蓝天”、“白云”、“青山”倒映的水里仅仅只有水的清吗?
(生思索,不语)
师:试想如果是波涛汹涌的江面还能看见蓝天、青山吗?
生:(齐答)不能。
师:因此,这水不仅有清还有?
生:(齐答)这里还有水的静。
    【评:在可以看见江底沙石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可以看见的事物,持续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继续理解水“清”的特征。在想象的基础上继续搭台阶,进一层次理解水中有静,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也夯实联系前后文理解文本的能力。】
师:作者还写到水之绿,把水比作?
生:(齐答)作者把水比作无瑕的翡翠。
师:“无瑕”什么意思?
生:没有瑕疵、没有一丝杂质
生:透明纯洁,十分干净。
师:理解得真到位。这无瑕透明、没有一丝杂质的翠绿就是?
生:(齐答)漓江水的颜色。
师:明明前面说水是清澈无底的?怎么就绿了呢?
生:周围的青山倒映在水中了,所以水绿了。
生:水下的水草颜色青翠。
师:看来,这水不仅绿,还有?
生:(齐答)水的静与清。
师:由此可见,漓江水的静、清绿间是怎样的?
生:紧密相连的。
师:这绿水青山相互映衬,如此静、清、绿,怪不得作者说自己怎样?
生:(齐答)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看来漓江的水的确是天下第一。再次走进漓江的水,感受它的“清”“静”“绿”。
    点评:在理解无瑕的基础上,继续理解水“绿”与“静”、“清”间是紧密关系,理解水与山的相互映衬方有如此美妙的画卷。既加强前后文的联结,也继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点评:《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构思精巧,句段精美,给读者强烈的美的感受。本课刘老师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桂林水之美,再通过声音传递美,通过想象升华美,让漓江水之美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教学过程中注重文章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学以致用。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体现得恰到好处。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读能够再多些,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相信又是一番风味。

 

热点内容Latest Hot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
    Copyright © 2025 Leshan Feicui Experimental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紫荆路1669号 联系电话:0833-2355711 18990653970  邮箱:lsfeicuischool@sina.com lssfcsyxx@sina.com
    版权所有: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技术支持:网站建设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11027424号/48_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