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以生命为本”为核心,以“发现、唤醒、培育生命”为己任,以“生命的成熟,生命的自由”为教育追求,以“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会学习,领悟生命真谛;会创造,彰显生命价值”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

晏子语言中的类比推理

发布于2018-4-1
来源翡翠实验学校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423

     其玉校长是校长,也是著名特级教师。执守“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语文学习快乐也轻松!阳春三月,有幸聆听其玉校长的单元整合式教学“体会语言中的妙”,如品一杯咖啡,回味无穷。该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杨氏父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外加学习园地,其玉校长用整合式教学法,6节课完成12节课的任务。置身课堂,你不得不感叹她文本解读的开阔视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灵动智慧的课堂引领,引发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对好课的更多思考。
    晏子使楚,与楚王有三次交锋,第三次的回应是故事的高潮,以“橘化为枳”类比“入楚为盗”。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语言的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此,我们节选其玉校长《晏子使楚》的教学片断,看看其玉校长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晏子在“吃酒席”中回应楚王侮辱时语言回应的“妙”。为了真实地还原教学,我用教学的实录的方式给大家呈现。

    我们先来看看文本——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师:现在2分钟练读这段话,标出句子序号,想想每句话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这段话,生快速朗读,教师巡视观察,提醒学生标出句子的序号。)
    师:读第一句话,这是什么句?
    生: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什么意思?
    生:大王你是知道的。
    生:大王是知道的。
    师:同样的意思,用反问,为何?
    生:不容质疑,不容辩驳。
    师:说完整,什么不容辩驳?
    生:我体会到了晏子语气中的不容质疑,不容辩驳。
    师:体会很准确,说得更清楚。一起读句子。
    【评:老师对学生的读有要求,听有要求,说也有要求,这既是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分析、归类能力的培养。】
    师: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有几组对应关系,你能发现吗?圈出,自读。
    生:发现了,有三组对应关系。
    淮南——淮北
    柑橘——枳
    又大又甜——又小又苦
    师:突出三组对应关系,读。
    生:(齐读)
    【评:早就听说其玉校长“以读代讲”功力不一般,在此领略到了。学生这一次的读和开课“读通顺时的读”完全不一样了,自然有了轻重缓急。原来,品读,就是理解后的表达。】
    师:三组词语分别是什么对应?标记。
    生:三组词语分别是地点、果实名称、果实特点进行对应。
    师:结论,齐读。
    生: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师:读三次。
    生: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师:有发现了,你来!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生:意思就是说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
    生:意思是说,除了水土不同,没有别的原因。
    生:水土不同是导致柑橘到了淮北变成枳的唯一原因。

    【评:学生在第一个反问句中习得的语言领悟力在这儿得到运用,省略了诸多教师的讲。老师在这儿没有打断,没有追问,是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两个反问句连起来读三遍,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生:两个反问句都表达了晏子的反驳时态度很坚决。
    生:两个反问句增强了不容置疑的语气。
    生:两个反问句晏子都在告诉楚王这是你肯定知道的。
    师:这是个什么现象?
    生:水果的现象。
    生:自然现象。
    生:是自然中发生的事实。
    师:对。说了事实说什么?自由读第四句话。
    生:说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师:注意,句子开头有四个字,很重要,圈出,读。
    生:同样的道理
    师:三遍。
    生: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
    师:也就是说,用前面的事实是要讲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这一次的学习有难度,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要合起来读。小组合作,看谁能找出更多的对应关系。
    生:(小组合作后交流)
    淮南——齐国
    淮北——楚国
    柑橘——齐国人
    枳——入楚的齐人
    又大又红——安居乐业
    有小又苦——盗贼
    师:全班齐读,体会句子中的对应关系。
    生:(齐读句子)
    【简析:手把手“扶”着孩子学会分析对应关系后,抓住“同样的道理”,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分析,有收有放,既教会知识,又习得能力。】
    师:道理得出的结论是——
    生: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师:忘记用反问句了?
    生:不是。
    生:这儿最好不用反问了。
    师:原因?讨论。
    生:毕竟人家是国王,再用反问就咄咄逼人了。
    生:晏子是去楚国访问,是在人家的国土上,还是不要逼人太甚。
    师:那前面就可以逼人太甚?
    生:前面是事实,是自然的现象,用反问没有问题。
    师:到此,你觉得晏子的语言妙在何处?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晏子的语言很“妙”,妙在他的话语中有类比、反问、推理、对比,基于事实——反问,不可辩驳,为下一步做准备;类比结果——推测,委婉中彰显智慧,既无可辩驳,又不咄咄逼人。结尾处推测的柔,实则是“刚毅”,一个外交家的智慧彰显得淋漓尽致。】
    师:关于晏子第三次交锋语言中的妙,我有这样的体会。(出示教师下水文,生小声读。)

事实,不可辩驳的力量

    如果说开始的反问让楚王震惊的话,紧跟着而来的例举“柑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更让楚王无话可说。短短两句话,38个字,晏子用对比的方法说出了三组对应关系,橘对枳,南对北,又大又甜对又小又苦。这不是杜撰,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事实,最具力量的言辞。

类比中的智慧

    “同样的道理”,既承上又启下,上面说事实,后面说类比,话锋在此陡转。楚王在“柑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事实面前不可辩驳,难道依据事实的类比推理还会让你有机可乘?不可能。因为,如果楚王否定“齐人入楚为盗”原因不在“国“,而在“人”那就是否定“橘化为枳”的事实。

    师:前两次交锋晏子语言的“妙又体现在何处呢?自主选择一处,反复读3分钟,然后再用3分钟完成小练笔。
    【评:两段话,教师的功力非比寻常,真不愧为特级教师。教师的两段话远远高于学生刚才课堂的体会,以文字的方式开启了学生的“语言鉴赏”之路。】
 

热点内容Latest Hot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
    Copyright © 2025 Leshan Feicui Experimental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紫荆路1669号 联系电话:0833-2355711 18990653970  邮箱:lsfeicuischool@sina.com lssfcsyxx@sina.com
    版权所有: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技术支持:网站建设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11027424号/48_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