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以生命为本”为核心,以“发现、唤醒、培育生命”为己任,以“生命的成熟,生命的自由”为教育追求,以“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会学习,领悟生命真谛;会创造,彰显生命价值”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石思萍)

发布于2012-3-31
来源翡翠实验学校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938

    今年二月,参加了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的经验建构的教师实践成长研究》——嘉陵实验区现场指导会,听了肖成全教授《个人有效经验的实践积淀——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适用途径》的讲座。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以及自己正在实施的《农村小学语文大量阅读实验研究》课题,有感于肖老师讲座中多次提到的“有效”以及“发展”的观点,结合我的课题实验,就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现在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在课程改革实施八年来,仍然成为诸多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去年七月,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新课改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思源杯”全国总决赛上讲,新课改的推进非常困难,比改革前还糟糕,加剧了竞争和学生负担。课改以来很多家长和教师对教育不满意,社会对教育也诸多抱怨,因此温教授建议课改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温教授的讲话折射出新课改进行八年以来,走了不少弯路。在这样的转型期,我们的课堂教学该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有效?如何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所发展,当成为老师们的认真思索的问题。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局限读一本教科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阅读总量不够的现状,我们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大量阅读实验”,旨在从阅读数量上入手,构建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索出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改变当前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建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的目的,突破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想大问题”是要看得更深更远,“做小事情”是要做好教学的方方面面,关注枝枝节节,因为教育是成全生命的事业。
    我在构思这一课题以及实践操作中所采取的措施,与刘教授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我认为:改变低效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这样几个“小事情”:
    1. 明确预习,着眼自学能力。
    预习的目的。短期内看,似乎是为了课堂教学做准备,但从长远来看,预习是为了让个体的学习在既不受指导也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力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解决具体的“听说读写方面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笼统地布置预习,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不能将思维力准确地放在某些点上。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明确预习的任务。
    比如《泉水》一课,我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理解以及情感能力各不相同的特点,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
    (1)结合老师给出的预习内容勾画出文中生字以及组成的词语。借助拼音或请求帮助,自主识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用不同的符号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3)朗读或默读课文3——5遍。
    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前三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如下任务:
    (4)用“思维导图法”(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说明。)“画”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这样的预习任务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明确的。前三个是基础任务,每个学生均能完成,后面两个则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独立深入地去学习课文。这样的预习任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利于检测、评价。如果预习任务太笼统而至于无法检测或评价,实际上也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让学生能独立面对并解决学习过程中既定的任务,是必须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而实际上从课堂教学活动一开始,单独的学习事实上已经不再成为可能。因此,预习,就成为真正把学习时间还给孩子的根本途径。
    2. 鼓励质疑,培养思维品质。
    语文课教学一旦走入深度挖掘人文内涵的死胡同,老师势必讲得繁杂琐碎,同时,语文学习的评价导向和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的心理,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剥夺了本应该属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走“学生本位”路线。学生的质疑,学生能解决的老师不代劳,学生不明白的,启发点拨,在启发的过程中仍然让学生来解决,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和思考的空间。
    在上《父亲和鸟》这一课时,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如何通过课文中“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感受父亲对鸟儿深深的爱,进而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呢?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中思考交流,竟有了如下精彩而有深度的生成:
    课堂上,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使劲地喊着:“我要问,我要问……”
“为什么鸟在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时候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为什么父亲对鸟那么了解啊?”
“为什么,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为什么鸟是一群一群地过夜?”
“为什么鸟儿最快乐的时刻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
听着这一个个的为什么,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表情,再让孩子们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于是,答案便一个个出来了:
“因为鸟的翅膀潮湿,飞起来重,所以猎人容易打中。”
“父亲经常听鸟唱歌,很了解鸟了,所以他知道鸟什么时候会唱歌。另外,父亲喜欢鸟,他观察的时候发现没有风,树枝在动,所以知道有很多鸟!”
“晚上太黑了,鸟儿在一起才不会迷失方向,才很安全!”
“不对,晚上太冷了,鸟儿在一起才不会冷!”
“鸟儿唱歌,是因为它自己很快乐,快乐的时候要唱歌;鸟儿给树唱歌,树会很快乐,因为树是有生命的,能听到鸟儿的歌声。所以他们都是快乐的!这是我从老师讲过的故事《去年的树》里受到的启发!”
……
    精彩依然在继续,教室里流淌的是一首和谐而动人的乐曲。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才会是灵动而充满生气的,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是最高的。直接进行经验知识传授的课堂,应该离我们远一点,离孩子们远一点,相信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3. 巧用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不是靠力气来解决问题的。因此,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同传说中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与送给学生一堆金子相比,其价值不可估量。
    在前面,我提到的“思维导图法”, 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这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刚刚起步,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案例还极其稀少。因此,我受“思维导图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影响,把这一方法引进小学语文课堂,力图交给学生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的篇章,用思维导图法,教会学生迅速地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印象最深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和丰富该图示,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在绘制的过程中,培养的是观察、思考、判断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的是阅读长文章,阅读整本书的技巧和方法。
    4. 大量阅读,丰富言语内容。
    大量阅读,必须有一个量的满足,并且这个量应该是超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数字的。从我班的孩子刚上一年级起,我就每周坚持给孩子读一个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每周的听故事的时间,成为孩子们最快乐最安静的时间。除了以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补充了不少优秀的童谣、儿歌、现代诗歌等,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语言形式。渐渐地,把图书放到孩子们的手里,让他们自主地进行阅读。除了用这些经典的童话激发阅读的兴趣,更是引进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读本,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知言养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在我们班的读书活动里,一切健康的书报都能成为孩子手中的读物。我深信,坚持这样走下去的孩子们,拥有的将是幸福而快乐的人生境界。
    在课题实验操作中和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能从当前的教育现状中发展自我,实现超越?就得从每天进行着的教学工作细节入手,抛却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从大处着眼,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从小处着手,把长远的目标通过行动落实到日常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注:本文在《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的有效发展》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二等奖。)
 

热点内容Latest Hot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
    Copyright © 2025 Leshan Feicui Experimental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紫荆路1669号 联系电话:0833-2355711 18990653970  邮箱:lsfeicuischool@sina.com lssfcsyxx@sina.com
    版权所有: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技术支持:网站建设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11027424号/48_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