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爱在转角时
如同种子一样,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没有阳光、空气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就无法展开!人类也一样,我们的生命有无穷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生理营养,身体就不会健康;没有心理营养,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无法实现。
——林文采
一、走近孩子,了解孩子。
斐斐是一个比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第一天来到学校就以各种理由不进教室,还要有老师专门陪伴。每天一到5:50,看到其他同学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家,心里就难过到不行,一个人悄悄躲到厕所里玩耍,刚开始还能在厕所找到他。过了两天,孩子活动的范围变大了,会到其他楼层躲避这个时间段,有时候甚至会错过饭点。每周二孩子由父母接回去,周三返校时也会磨磨蹭蹭不进教室。我知道孩子缺乏安全感,每次都耐心陪伴着孩子,直到她情绪慢慢稳定。
直到那一天放学,斐斐又不见了。我把整个教学楼的厕所找了个遍,还跑到生活楼去到处寻找,就是不见人影。后来我回到教室,想看看她是否回教室了,却听赵老师说她刚从一楼上来,去了厕所。我马上到厕所找她,带她到平台,哪知一开口问她去了哪儿,她告诉我,她一直在厕所。当时我真的很生气,心想带着担心找了她半天,她还撒谎。聊完之后回到教室,饭菜早已被收走,只能带着孩子简单吃点其他食物去上舞蹈课。后来给孩子父母打电话,相互交流孩子最近在校、在家情况,使我更了解孩子,也更心疼孩子,更明白今天情绪的激动给孩子的带来的伤害。
二、走近孩子,共同期许。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马上找到斐斐跟她聊起来。
师:斐斐,王老师听说昨天你想爸爸妈妈了,对吗?
斐斐:(点头不语)
师:你给爸爸妈妈打电话了吗?
斐斐:对。
师:那你有没有转达你对他们的思念呢?
斐斐:有,老师,我想回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师:我也好想我妈妈,不过啊,我们有很多种方式想妈妈的哦。比如:画画、打电话……
斐斐:王老师,那我可以和同学一起画画吗?
师:斐斐画好了,周二还可以带回家跟妈妈一起分享哦。
斐斐:好的,那我去画画了。
点评:无条件接纳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换位思考,让孩子知道即便离开妈妈,来到学校,自己也是安全的。孩子通过画画既能让孩子寄托对妈妈的思念,又能让孩子转化情绪,还能在孩子心里播撒夏一颗思念的种子。
三、走近孩子,选定助手。
通过这几周的观察,发现斐斐在语文学科上是个很细心的女孩,收发作业、带同学们读书都可以大胆放手让她自己去完成。
师:斐斐,老师发现你的声音很好听,作业完成的速度不仅快,而且正确率比较高,你能帮王老师一个忙吗?
斐斐:王老师,怎么了?
师:斐斐,你看,王老师还缺一个语文课代表。你能不能帮帮王老师,早上来到学校,带着同学们一起读书;课前把语文课需要的本子和黄冈发下去;课后帮我收一下作业呀?
斐斐:好啊,王老师。
点评: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对待学生也是一样,要学会欣赏,有时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人之处,只是我们应该转个角,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四、走进孩子,成为朋友。
周二早上来学校收到了一份礼物,是斐斐亲自画的一幅画,稚嫩的色彩勾勒出的画面非常令人感动。带着真心和孩子一起走在学习、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自然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选择让我们成为她们的重要他人。
点评:心理营养,孩子一生的深层代码!迟来总比不来好!
附: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突然有所感悟。记得有本书上曾这样写道:“内心敏感的孩子就像一个不起眼的洋葱,虽然外表粗糙,可内里却晶莹剔透,只要我们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把它剥开。总会有一片让人流泪,让人心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的成绩,却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看见的只是外表而不是内在的东西。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无形的伤害,使他们原本多姿的生活变得单调。试着走进孩子心里吧,那里阳光温暖、清澈透亮。
王丛林